藥用植物簡介( 120) 巴 豆

2008091918:09


學名:Croton tiglium Linn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科別:大戟科.

別名:巴菽.剛子.老陽子.大葉雙眼龍.廣仔.貢仔.猛子樹.落水金光.八百力.芒子。

產地:埔里.嘉義.屏東.台東.花蓮原有自生者。今各地散見零星栽培。

採集加工:種子於7~9月採收.曬乾.取出種子備用。果殼另外收集備用。隨時採挖.洗淨切片.曬乾備用。曬乾備用。種子榨取巴豆油。種子去殼取仁.榨去油.泡製成巴豆霜備用。

藥理作用:

1.對胃腸道的作用:巴豆瀉下的有效成分是巴豆油.能刺激腸道蠕動而致瀉.口服一滴即可使口腔及胃粘膜灼燒感或嘔吐.引起大量水瀉.伴有劇烈腹痛和裏急後重.產生嚴重口腔刺激症狀及胃腸炎。大量的巴豆油可引起劇烈瀉下.甚至導致死亡。有服用巴豆油20滴而致死亡。

2.對皮膚粘膜刺激作用:外用巴豆油對皮膚有刺激作用.引起發赤.致膿泡壞死。長期接觸會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.局部性紅斑.灼熱感.搔癢.或水腫.水泡.膿皰.。嚴重者有發熱.白血球增多.出現蛋白尿。

3.抗腫瘤作用:巴豆油提取物對小鼠S180肉瘤.S180腹水瘤.宮頸癌U14實體瘤及腹水瘤.艾氏腹水癌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。巴豆醇二酯對小鼠P388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
4.促腫瘤發生作用:巴豆油.巴豆樹脂.巴豆醇酯類均有促使某些化學致癌劑如甲基疸葱的致癌作用.其本身亦有弱的致癌活性。巴豆油對單純疱疹病毒誘發小鼠宮頸癌和陰道癌有促進作用。

性味:(種子)味辛.性熱.有大毒。(根.葉)味辛.性溫.有大毒。(巴豆霜.巴豆油)味辛.性熱.有大毒

功能:(種子)瀉寒積.通關竅.行水.逐痰.殺蟲。(巴豆果殼)消積滯.止瀉痢.殺蟲.破瘰癧痰核。

       (巴豆根)溫中散寒.祛風活絡.消腫。(巴豆霜)峻下積滯.逐水消腫.豁痰利咽。

       (巴豆葉)理跌打。(巴豆油)瀉下。

用於:(種子)冷積凝滯.胸腹脹滿疼痛.血瘕.痰癖.瀉痢.水腫。:喉風.喉痺.惡瘡疥癬。

        (巴豆根)風濕痺痛.跌打損傷.胃痛.蛇傷.癰疽.疔瘡。

        (巴豆葉)跌打損傷.惡瘡.瘡癬.疥癩.蛇傷。

        (巴豆油)中風痰厥.氣厥.中惡.喉痺。

民間方例:

()治跌打:巴豆樹根一兩.浸酒一斤.擦患處。

()治蛇頭纏指:巴豆樹根適量.煎水浸患處。

禁忌:體弱者.孕婦禁用。不能與牽牛花子同用。

參考資料:中國中藥資源誌要.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(2)(南天).全國中草藥滙編。